往年春節前,都是花卉銷售的旺季,但今年的花卉市場卻迎來銷售寒冬,尤其是金玉滿堂、蝴蝶蘭等中高檔花卉,雖然價格降了約一半,卻仍鮮有人問津。1月14日,在青州市黃樓街道,有江北最大花卉市場之稱的中國北方花卉交易中心內,不少花農反映,今冬甚至沒有接到一單公務訂單。
現場 市場人氣慘淡,銷售攤販玩手機
在青州市黃樓街道的中國北方花卉交易中心內,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香味,地面上、花架上各種各樣的鮮花爭奇斗艷,在水珠的點綴下,顯得格外妖嬈。然而,前來批發、購買鮮花的客商並不是很多,並且一部分花商都是來打聽價格的,真正大批量購買的人是少之又少。不少銷售鮮花的攤主比較清閑,或者在玩手機,或者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天。
記者走到一個銷售杜鵑盆景的攤位前,攤主范先生正坐在椅子上,一邊悠閑地抽著煙,一邊玩著手機。“春節前的一個月往往是鮮花銷售的旺季,往年這個時候很多花商慕名而來,這裡客流熙熙攘攘,我們忙得不可開交,每天都能接到幾十張訂單。”范先生說,而今年每天隻有很少的花商來訂花。
隨后,記者來到中國北方花卉交易中心外邊看到,一排等待運送鮮花的貨車滿滿地停在公路邊。“我們隻負責運送鮮花,往年幾乎不用等,到了這裡就能裝車,但是今年運送鮮花的次數明顯減少了,有時候幾天都等不到一車生意。”貨車車主付明亮告訴記者,往年每到了中午,運花的貨車基本上都能起程,非常忙碌,甚至連吃中午飯的時間都沒有,而今年隻能在原地等著,有的貨車車主一等就是一天。
花商 不敢輕易下單,怕砸在自己手裡
來自淄博市博山區的孫女士在淄博開了一家花店,主要經營杜鵑、仙客來、蝴蝶蘭等觀賞性花卉,以前她經常來青州選購花卉苗木。
14日早上9時許,孫女士就來到了中國北方花卉交易中心,但到中午11時許,她一份訂單都沒下。“今年花卉苗木的價錢下滑得很厲害,不敢輕易下單,怕賣不出去,砸自己手裡了。”孫女士說。
因為花價的下跌,孫女士下的訂單比往年少了很多。“之前,每年臘月差不多會買進五六車花卉苗木,我估計今年臘月能買進三車就不錯了。”孫女士說,每年的臘月底是採購花卉苗木的最佳時期,但這眼看就到最佳時期了,市場的情況卻如此不樂觀,讓人很頭疼。
孫女士把花卉市場展廳的裡裡外外都轉了一圈,一直在詢問花價,但是她一直猶豫不決,只是留下了部分花農的聯系方式,並沒有直接交易。孫女士覺得有些花質量還不錯,但是價格相對太貴了。“今年花價下跌成這樣,如果你不談好價錢,到時就得自己賠本出售了。尤其是蝴蝶蘭,一棵下跌了10元左右,花農都說連成本都賣不出來,我就更得小心了,要不到時候雖然低價買進,但還是會銷不出去。”孫女士一邊說著,一年搖頭嘆氣。
花農 價格降一半,眾人直呼“賠大了”
14日上午,記者來到中國北方花卉交易中心附近的一個種植鮮花的大棚內,看到鮮花開得正鮮艷,七八名工人正忙著制作蝴蝶蘭盆景。看著這些鮮花,種花人卻高興不起來。該大棚負責人告訴記者,自己種植的十多萬盆蝴蝶蘭如果全賣掉,要賠上約50萬元。“現在一盆蝴蝶蘭批發價在100元左右,好點的也隻有120元,而去年能賣到200多元,所以賣得越多賠得越多。”該負責人對記者說,花卉不光價格大不如以前,銷售量也比以前少了一大截,“往年春節前來訂購蝴蝶蘭的絡繹不絕,最多一天能賣到十幾萬元,而現在一天賣不了1萬元。”
更讓這位負責人擔心的是,現在很多蝴蝶蘭鮮花已過了花期,開始出現枯萎,如果再賣不出去,隻能砸在自己手裡。“往年很多企業、單位來團購,蝴蝶蘭根本不愁賣,而今年沒有一家單位來訂購,隻能一點點零售。”該負責人說。
記者在採訪中發現,今年多數鮮花的價格僅為去年的一半。比如,大花蕙蘭去年一盆的批發價約為260元,今年卻隻有120元。花農們直呼“賠大了”。?
探因 節儉風起,公務訂單幾乎為零
記者了解到,今年鮮花市場進入“寒冬”,主要是因為這幾年花卉種植戶太多了,再加上節儉之風逐漸成為社會主流,少了高檔花卉的大宗訂單。不少花農表示,以往70%左右的鮮花銷售份額被公務團購佔領,鮮花經常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。而今年大多數中高檔鮮花都賣不出去了,個別高檔鮮花甚至一個訂單都沒有。
“去年元旦和春節之前,很多單位和企業都會前來訂購鮮花,用來裝飾會場。”花農蔣新國說,而今年大不一樣,鮮花擺在攤位上很少有人問津,比如往年一棵金玉滿堂能賣到1萬元,仍有不少大企業前來訂購,而今年卻一棵也沒賣出去。
蔣新國坦言,其實在2012年上半年鮮花市場不景氣的跡象就已開始出現,特別是“八項規定”出台以后,各種單位和會議擺設精簡了。“去年這個時候有很多單位預訂了蝴蝶蘭、鳳梨盆栽,今年沒有一家單位來預訂。”蔣新國說,國家政策對花卉市場影響較大,現在團購市場幾乎沒了,“現在來訂花的都是南方客戶,他們一般再到市場上零售。”
蔣新國對記者說,他從事鮮花種植、銷售已經6年了,如今種著6個花卉大棚共20多個鮮花品種。前幾年種植鮮花一直賺錢,今年要賠本了。
除了受大形勢影響之外,近幾年來花農大規模種植也是鮮花價格降低的重要原因。蔣新國告訴記者,五六年前花農種植鮮花的面積比較小,后來他們發現種植鮮花非常賺錢,在巨大利潤的驅使下,花農們紛紛擴大種植規模,導致幾年之內鮮花市場的供給量迅速增多,而總體市場需求量卻減少了,價格自然會降下來。
專家 注意市場走向,合理調整供給
與中高檔花卉身價大跌的情況相比,家庭盆景花卉略有利潤。記者採訪中了解到,現在仙客來、麗格海棠等家庭盆景賣得比較好。
“一盆仙客來鮮花約20元,每天的批發量在300盆左右,零售在50盆左右。”花農邵桂敏對記者說,今年中高檔鮮花價格和銷售量遠比不上往年,但家庭盆景賣得不錯。“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就要過年了,因此市民越來越傾向於價格偏低的家庭盆景。”邵桂敏說。
銷售麗格海棠鮮花的馮女士也感到很慶幸,因為她銷售的麗格海棠一直在賺錢。“現在這種價格較低的家庭盆景非常受歡迎,每天能賣四五百盆,並且還有幾個外地固定客商預訂了1000盆。”馮女士告訴記者,她家裡種植了兩個大棚的麗格海棠,現在已經賣了2/3,預計臘月二十五就能銷售完畢。
正在選購家庭盆景類鮮花的趙先生說,過年在家裡擺上幾盆鮮花,顯得格外喜慶。“以前過年,我家一般買七八盆鮮花,今年一次買了10盆。”趙先生說。
不少種植中高檔花卉的花農感受到,受政策和市場影響,中高檔花卉發展受到挫折,如果繼續種下去的話,還會賠錢,不如走親民路線,種植家庭盆景類的鮮花。“以前大家以為種植中高檔鮮花能賺錢,紛紛種植,現在都賠錢了,隻有少部分人種植家庭盆景還能賺錢。走親民路線是以后花卉市場轉型發展的一個方向,但是也需要幾年的時間。”今年種植了18000棵蝴蝶蘭的花農陳先生說,他准備今年把自己的兩個大棚種上低檔盆栽。
針對這種情況,濰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王西軍表示,從市場規律上看,任何產品的過度發展都會讓市場飽和,如果出現供給增加,而需求量不變或者下降的情況,都會使商品的價格下降。因此,花農不能盲目擴大經營規模,一定要注意市場走向,合理調整供給量。
来源:濰坊晚報